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承办的“民用航空与社会组织协同救灾研讨会”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 30余名来自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公司、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媒体的代表参会。
航空企业是应急救援救灾中的重要力量,在重大自然灾害响应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汶川地震以来,民用航空力量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多次在国内外自然灾害响应中参与救灾、救援,取得显著成效。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加强航空企业与社会组织的相互了解,提升航空应急救援协同水平,促进航空救援有关机制与模式改进。
上午的会议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总干事魏威主持。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在致辞中讲到,推动理性、高效救灾,打造政社、社社联动机制,提升专业化救灾水平是中慈联成立救灾委员会的根本目的。目前我们的救灾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人员和设备的专业程度都不够,希望本次研讨会能集合大家的智慧,总结成功经验,为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借鉴和示范。她对民用航空与社会组织的救灾协同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强专业性和政策倡导能力;二是要整合优势、深入合作、形成机制;三是要充分利用中慈联团体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优势,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推动行业发展。
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致辞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副秘书长朱耀春在致辞中介绍了航协基本工作以及航协会员积极参与救灾的经验。他指出,航协会员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多次救灾中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不计成本抢救人员。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中也有重要作用,小型固定翼和直升机可以低空作业,机动性强,特别适合救灾中的人员保障和设备运输。他表示,今后航协会将更加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与社会组织协同联动,加大投入力度,搭建行业平台,做好行业服务。
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副主席、中国地震局救援专家组组长曲国胜和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秘书长孙守军做了主题发言,他们一致认为,要瞄准重特大灾害,制订应急处置方案,加强国际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国综合救援能力建设,社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空中应急救援能力建立。
孙守军介绍,航空应急救援联盟跟国家地震局签订了联动响应协议,在九寨沟地震中快速启动,有突出的表现。同时,他也提到航空救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航空企业和社会组织要抓紧时间建立协作平台,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
曲国胜从重特大灾害救援行动协调的角度,介绍了重特大灾害救援行动协调、低空应急救援的作用意义、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工作,以及我国救援能力建设情况与航空救援的新趋势。
嘉宾分享
在航空救援分享环节,与会企业相继从自身实践角度分享了经验、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上海金汇通航渠道发展部罗春燕副总经理分享了金汇在航空救援领域的投入、贡献和对问题的思考。中信缅甸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马传福副总经理介绍了中信在缅甸水灾响应和国际公益事业中的参与和经验。中美洲际直升机通航事业部蒋斌副总经理通过对比中美欧的航空救援发展情况,指出了我国航空救援发展的潜力和前景。上海丝翼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崔宁分析了飞行员和救援任务员培养的成本,提出慈善组织应该和航空企业共同培养航空救援人才。西林凤腾通航公司也发来书面报告,建议设立航空应急救援基金,加强保险业和公益组织对航空救援的扶持力度。
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救援部刘志华助理主任、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郝南主任、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王英颉秘书长也先后分享了社会组织在救灾中的有关工作经验和对民用航空的协作需求。
下午的航空救援具体问题和协同机制研讨部分由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珂主持。与会嘉宾就航空救援与社会组织协同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险保障、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和资源支持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王珂指出,民间救援已经具备一定的地面信息对接和保障能力,但需要进一步了解航空机构在起飞任务、空域申请、资金问题、安全保障、地面配合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一起培养任务员人才,做好人机配合。
讨论环节
此次会议是中慈联推动救灾领域社企协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和企业界的联系对接,整合慈善力量,推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共同发展。
四川通航飞行服务中心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应急无人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扎实推进四川的应急救援工作,通过飞云系统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
|